關于征求《石嘴山市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建議的公告
?????? 為認真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21〕37號)和自治區《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寧黨辦〔2022〕26號)精神,推動我市城鄉建設方式綠色轉型,實現城市建設綠色發展,我局起草了《石嘴山市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現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請于2022年9月16日前將相關意見反饋至市住建局。
??
聯系人:曹中偉???? 聯系電話:0952-2097812
傳??真:2097816????郵????箱:398788565@qq.com
??
附件:石嘴山市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
??
??
石嘴山市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
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
??
為認真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21〕37號)和自治區《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寧黨辦〔2022〕26號)精神,推動我市城鄉建設方式綠色轉型,實現城市建設綠色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立足新發展格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厚植高質量發展新底色,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圍繞“六市”建設,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和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轉變城鄉建設方式,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著力提升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水平,為打造先行區建設排頭兵,譜寫美麗石嘴山新篇章提供堅實保障。
二、總體目標
到2025年底,全區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2%,城市萬人擁有綠道長度達到1公里,城市建成區海綿城市建成面積達到40%,城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小于10%,綠色出行比例達到65%,城鎮新建建筑100%執行綠色建筑標準,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25%,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達到60%以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覆蓋面達到35%,規模以上項目智慧工地覆蓋率達到90%以上。到2035年,全市城鄉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碳減排水平顯著增強,城鄉建設品質全面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美麗石嘴山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三、重點工作
(一)推進城鄉建設一體化發展
1.促進區域協調綠色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應性評價為基礎,科學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管控邊界。協同建設區域生態網絡、通風廊道和綠道體系,銜接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全力打贏賀蘭山生態修復、城鄉環境整治、污染防治、節能減排“四大攻堅戰”,年均新增營造林1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12%,城市綠地率達到40%以上。城鄉環境更加優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成效明顯,能源、土地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產生活方式更加綠色低碳,空氣質量顯著改善,中水回用率達到80%以上,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讓綠色成為石嘴山最鮮明的底色。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及碳排放、水資源消耗強度控制要求,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實行能耗預算管理,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和高耗能行業能效對標行動,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提升國家級綠色園區建設水平,培育市級以上綠色工廠100家,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建設,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構建綠色低碳環保的交通運輸體系。加快節能社會建設,培育和踐行綠色文化,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積極打造綠色城市。(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水務局、市交通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林草中心等)
2.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建立分層次、分區域協調管控機制,加快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合理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優化生態空間布局,建立賀蘭山水土保持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屏障、毛烏素沙地防風固沙生態屏障互為支撐,黃河沿線生態保育帶與一級、二級生態廊道、生態節點構成的“兩屏一帶、多廊多點”生態網絡格局。積極探索混合用地、職住平衡、產城互動新模式、新路徑。落實規劃環評要求和防噪聲距離。以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為抓手,推進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利用制度。全面改造超過使用年限、材質落后、漏損嚴重的市政供水管網,構建供水管網漏損管控體系。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建成高效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構建自凈自滲、蓄泄得當、排用結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環系統。大力探索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統籌城市地下與地上、公共區域居住區,進一步完善城市給水、排水、燃氣、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提高城市防洪和應對災害能力。推進區域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布局和質量提升,實現區域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實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加強嬰幼兒照護機構、幼兒園、中小學校、醫療衛生機構、養老服務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社區足球場地等設施建設,推進城市適老化改造,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建設體育公園,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所設施,推動發展城市新業態、新功能。探索以街區為單元,統籌建設公共服務、商業服務、文化體育等設施,打造尺度適宜、配套完善、鄰里和諧的生活街區。加大重點河湖環境綜合整治,確保無黑臭水體。加強對城市山體、水體等自然風貌保護,推進城市綜合公園、專類公園、郊野公園、森林公園建設和老舊城區綠化改造,通過拆違建綠、留白增綠、破硬還綠等方式建設城市小微公園、街頭綠地,均衡布局城市綠地,構建完整連貫的城鄉綠地系統和綠道網絡,強化城市綠線管理。爭創國家“無廢城市”試點城市。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嚴控縣城建設密度和強度,限制縣城民用建筑高度,推進縣城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和節約型基礎設施建設,滿足群眾就地就近進城安家需求。(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教體局、市民政局、市投資促進局、市衛健委、市文化旅游局、市林草中心等)
3.打造綠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因素,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建立健全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機制,統籌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建設村鎮建設信息管理平臺,提升鄉村建設數字化治理能力。建立鄉村建設評價機制,探索縣域鄉村發展路徑,全面開展鄉村建設評價工作。嚴格執行鎮村建設相關規定,推行鄉村建設“營建要點”,不破壞地形地貌、不拆除傳統民居、不砍老樹、不蓋高樓,鼓勵就地取材、利用鄉土材料,推廣使用綠色建材,加快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堅持以城帶鄉,積極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以重點小城鎮、高質量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為依托,大力推進水、電、路、氣、房、通訊、網絡、物流、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集吃、穿、住、用、行和商貿物流共建共享的城鄉一體化生活性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城鄉設施聯動發展。建立市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實施“十百千工程”,打造10個示范鄉鎮、100個美麗宜居村莊和2000個美麗庭院,構建美麗鄉村風景線。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堅持領導包點、以點帶面、典型帶動,持續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實現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五年上臺階。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廁所糞污、畜禽養殖糞污治理。健全完善垃圾治理長效機制,因地制宜推廣適宜干旱寒冷地區改廁模式,鼓勵農村生活污水就地就近綜合利用,推進農村水系綜合整治。促進產鎮、產村融合發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以“公司+農戶”等模式對接市場,培育發展鄉村文化、旅游、休閑、民宿、健康養老、傳統手工藝等新業態,建設一批綠色優質標準化原料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及全產業鏈標準綜合體,大力開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強化農產品及其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局等)
(二)轉變城鄉建設發展方式
1.建設高品質綠色建筑。聚焦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實施綠色建筑專項提升行動,貫徹落實自治區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等技術標準體系,實施綠色建筑統一標識。城市規劃區建設用地范圍內新建民用建筑,按照一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使用國有資金投資或者國家融資的大型公共建筑,應采用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鼓勵其他建筑按照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建設。積極發揮住建監管優勢,嚴格落實執行《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范》(GB 55015-2021)等國家規范,從圖紙審查、事前交底、過程管控、節點驗收四個環節加強綠色建筑施工管理,確保綠色建筑各項指標數據達標,對施工質量良好、綠色建筑施工規范的企業,積極鼓勵扶持申報自治區、國家級綠色建筑星級評定,給予信用加分鼓勵,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建設。建立健全寧夏建筑行業低碳發展制度,開展建筑行業碳排放交易試點。大力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探索發展零碳建筑,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財政資金獎勵,加快傳統建筑轉型和新型建筑工業化創新。積極推進熱電聯產集中供暖等清潔供暖方式城鎮全覆蓋,推動工業余熱供暖規?;l展。鼓勵同步實施墻體保溫、屋面隔熱、節能門窗、被動式暖房等節能降耗措施,實施光伏建筑一體化試點示范工程,引導建設結構安全、風貌鄉土、功能適用、成本經濟、綠色環保的新型農房。推動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綠色醫院建設。推進公共建筑能耗監測和統計分析,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電、用氣、用熱等數據共享機制,逐步實施能耗限額管理。探索開展建筑領域低碳發展績效評估。加強財政、金融、規劃、建設等政策支持,推動高質量綠色建筑規?;l展。積極推進太陽能光伏光熱項目,充分利用建筑屋頂、立面、車棚頂面等適宜場地空間,安裝光電轉換效率高的光伏發電設施,到2025年公共機構新建建筑可安裝光伏屋頂面積力爭實現光伏覆蓋率達到50%,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既有公共建筑太陽能光伏系統應用比例達到15%,建筑采暖、生活熱水、炊事烹飪等電氣化普及率全面提高。(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教育局、市衛健委、市機管局等)
2.提高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化水平。推進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普查建檔工作,加強對市政基礎設施、城市交通、防災和地下空間智慧化管理。加快補齊城市短板,抓好老舊小區、背街小巷、農貿市場等改造提升,提高中水回用、生活垃圾綜合處置、城市防洪排澇等能力,推進5G網絡、智慧停車場、共享充電樁等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城鄉基礎設施補短板和更新改造行動,創新社區服務途徑,打造涵蓋商貿、教育、文化、醫療、養老、體育、警務等“15分鐘便民生活圈”。引入實力強的專業化物業公司,推行標準化物業、“紅色物業”,實現物業全覆蓋、管理大提升。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群眾居住的舒適度、便利度和安全性。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綠色、智能、協同、安全水平。倡導公交優先、綠色出行的城市街區建設,合理布局公共交通、公交專用道、公交場站、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城市停車場充電樁,加快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停車、無障礙基礎設施,提升新能源公交車占比,市政車輛逐步實現新能源替代。落實城市交通設計、規劃、建設和運行噪聲技術要求,加強交通噪聲管控。強化城市高層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等重點場所消防安全管理,打通消防生命通道,推進城鄉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系統謀劃和統籌布局排水管網,合理安排管網走向、分區、管徑,新建城區同步實施管網建設,持續推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加快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網建設,逐步提高再生水、雨洪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率,積極倡導鼓勵再生水用于生態景觀、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筑施工等領域,積極推廣公共建筑使用再生水,減少城市新鮮水取用量和污水外排量。加快推進石嘴山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市政污泥和餐廚垃圾處置項目建設,不斷提高生活垃圾、污泥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水平。(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交通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工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民政局、市水務局、市消防支隊、國電力石嘴山分公司)
3.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構建多層級多要素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不斷加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潛在對象的普查摸底工作,梳理和發掘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文化遺存,豐富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內涵和類型,及時將符合標準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納入保護名錄。加快認定公布市縣級保護對象,對各類保護對象設立標志牌,開展數字化信息采集、測繪建檔和保護利用。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歷史地段、歷史建筑等保護力度,不拆除歷史建筑,不拆真遺存,不建假古董。建立保護項目日常維護和保護修繕機制,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建筑要及時修繕維護。加強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日常保養維護和搶救性保護修繕,確保文物安全。加強文物保護單位及其周邊環境保護,以維護歷史環境景觀特征為出發點,加強城市建設管控和引導。將保護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完善項目審批、財政支持、社會參與等制度,通過以獎代補、資金補助等方式支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積極推動歷史建筑綠色化更新改造、合理利用。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建設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智庫。開展技術人員和基層管理人員專業培訓,建立健全修繕技藝傳承人和工匠培訓、評價機制,傳承傳統建筑綠色營造方式。(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文化旅游局、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人社局等)
4.推進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實施綠色建造示范工程創建行動,開展工程建設項目綠色策劃、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綠色運維試點。鼓勵企業制定全過程綠色建造施工方案,強化過程監督管理,落實方案執行,從實際應用提高綠色建材應用比率,降低噪聲、揚塵污染,實時進行監測,提升建材周轉使用率,降低損耗,做到綠色施工,工完場清,對全過程綠色建造的項目積極進行推廣,開展地區企業觀摩,信用加分獎勵等措施,推動綠色建造項目的覆蓋與進步。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嚴格執行《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公共建筑設計規程》(DGJ08-2154-2014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標準》(GBT51231-2016 )、《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技術標準》( GBT51232-2016)等規范標準執行,完善綠色建材產品認證、新型墻材認定制度,建立裝配式部品部件認證和政府工程采購綠色建材機制,優先選用獲得綠色建材認證標識的建材產品。推進老舊小區、保障性住房、農村房屋等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探索建立綠色建造管理體系。加強建筑材料循環利用,降低施工現場建筑材料損耗率。探索推行工程總承包、全過程工程咨詢等新型組織管理方式,建立工程建設政府綜合監管一體化模式。在民用建筑中探索推進建筑師負責制試點。建立完善建筑施工垃圾減量化工作機制,推動建筑業循環生產方式。進一步深化建筑勞務用工制度改革,將建筑企業施工勞務資質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由企業注冊地地級市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負責辦理備案手續。鼓勵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勞務派遣企業通過引進人才和設備等途徑向總承包和專業企業轉型。加快推進工程造價市場化改革,改革工程計量和計價規則。支持工程承包企業承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引導建立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整合形成綠色建造產業鏈。(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市場監管局)
5.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推廣節能節約低碳節水用品,推動太陽能、再生水等應用,倡導綠色裝修,鼓勵選用綠色建材、家具、家電。鼓勵使用環保再生產品和綠色設計產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整治過度包裝,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類相關法規制度,積極探索垃圾分類計價、計量收費制度。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成效考核評價機制。合理布局各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建立完善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處理相銜接的分類運輸系統,加快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推進城市拆遷建筑垃圾、裝修垃圾等治理,提升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完善危險廢物監管源清單,加強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提高危險廢物環境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茖W制定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統規劃,優化交通出行結構,因地制宜建設自行車用道和行人步道推動共享單車規范有序發展。加大城市交通擁堵治理力度,持續優化城市內部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級配結構,打造城市快速通道,暢通城市內部道路微循環,提高道路通達性和通暢性。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進換乘樞紐、公共停車場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鼓勵公眾選擇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全面開展人行道凈化行動和城市步行街改造升級,確保人行道暢通、安全和舒適。(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等)
(三)創新工作方法
1.統籌城鄉規劃建設管理。以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為目標,建立整體、系統的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機制,統籌城鎮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推進地上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因地制宜實施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系統推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各類重大工程項目。開展城鎮風貌研究,加強對重點地段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引導,杜絕“貪大、媚洋、求怪”,提升建筑品質,完善城市功能和形態,塑造符合我市城市定位、文化特色、時代特點和歷史傳承的特色城鄉形象。完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制度,健全動態管控建設進程機制,強化規劃執行監督檢查,提升規劃執行的剛性約束,確保城鄉一張藍圖管到底、用到底。(責任單位:市自然資源局、住建局、發改委)
2.建立城市體檢評估制度。嚴格落實“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城市體檢制度,把城市體檢作為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促進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轉型的重要抓手,構建起“以城市體檢發現問題、以城市更新治理問題”的成果轉化模式,定期開展城市體檢,有效評估識別城市發展中亟待解決和需要完善的問題,把脈找準“城市病”,科學開展城市更新。以縣區政府為主體,將綠色發展要求納入城市體檢評估指標體系,根據查找出的問題提出有關對策建議和整改措施,作為編制城市建設相關規劃、年度計劃和建設項目清單的重要依據,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體檢評估結果,確保城市體檢成果落地、綠色發展見效。加強對相關規劃實施的監督,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責任單位:市住建局、發改委、自然資源局)
3.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嚴格落實《自治區綠色建筑示范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發揮財政資金引領激勵作用,推動城鄉建設科技創新工作全面發展。依托“揭榜掛帥”科技支撐政策,加快城鄉建設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應用。推進寧夏北方地區綠色建筑產業化研究中心建設。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城鄉建設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培育壯大一批綠色低碳科技型企業。大力開展建筑業綠色低碳關鍵技術研究,深化綠色低碳先進科技成果引進轉化,搭建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推廣交流平臺,推廣企業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優化建筑太陽能光伏一體化應用技術,攻關配套技術,完善部品部件產業鏈,提高實體項目落地比例。探索建立建筑領域統一規范的碳排放核查核算體系和相關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積極參與國家相關標準制定,加強與國內國際標準相銜接。推動建立寧夏綠色建筑低碳技術評估、交易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進一步加大與區內外院校、科研機構、企業的合作力度,開展關鍵技術人才培訓,構建“產、學、研、用”平臺,全面提升建筑科技創新能力。(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教體局、市市場監管局)
4.加強數字城市管理。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和政策法規,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城市建設技術、業務、數據融合。開展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建設,推動數字建筑、數字城市建設和城鄉建設數字化轉型。推進對接全區建筑市場監管服務平臺建設,逐步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監管模式。加快推動建筑業信息化系統互聯,推進建筑業業務系統協同和公共數據共享。加快建設市級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與國家、自治區平臺的互聯互通,推動功能整合、拓展應用場景、規范數據標準,實現城市管理資源實時監控、綜合執法協調規范、數據服務全面完整、應急處置高效有序、管理手段科學智慧、信息資源互聯互通。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監測試點。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在線審批水平,加大“多規合一”、區域評估、聯合測繪、聯合審圖、聯合驗收、中介服務、市政報裝等模塊使用,推進與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等深度融合,提升工程建設項目智能化在線審批和監管水平。加快物業服務平臺、設施設備智能化建設,推動智慧物業發展。推進“雪亮工程”建設,提升城市安全水平。(責任單位:市綜合執法局、市住建局、市發改委、市公安局、市委網信辦、市工信局、市自然資源局)
5.推動美好環境共建共治共享。進一步深化城市管理執法體制改革,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提高城市管理和執法能力水平。以公共空間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市容環境整治、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利用、美麗鄉村建設、污水處理、垃圾分類等為抓手和載體,構建社區生活圈,下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資源,探索適宜城鄉社區治理的項目招投標、獎勵等工作機制。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城鄉社區治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責任單位:市黨委宣傳部、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旅游局)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各方面各個環節,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縣區具體落實、市直各部門統籌發力、社會各界積極響應、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市住建局要加強統籌協調,定期調度各部門各單位任務推進情況。三縣區政府要結合實際建立相應工作機制,確保任務落實。發展改革、工信、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完善有關支持政策,落實各項重點任務。
2.健全支撐體系。市財政、住建、金融等部門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綠色采購標準,不斷加大在城鄉建設中加大綠色低碳產品采購力度。及時完善相關法規制度,健全完善社會公眾滿意度評價和第三方考評機制,由群眾評判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成效。為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強化財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參與設立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基金,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支持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重大項目和重點任務。加大管理、技術和機制創新,培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新動能。
3.加強培訓宣傳。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行政學院)等部門將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體系,組織開展相關培訓和專題學習,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干部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完善綠色發展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把城鄉建設綠色發展人才培養納入住房城鄉建設行業教育培訓計劃,培養一批具有綠色發展理念 、掌握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政策法規和技術技能 的管理人才 、專業技術人才 。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利用各類媒體平臺、廣泛 宣傳普及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方針政策,充分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城鄉綠色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 。
?? 4.加強督查考核。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將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工作納入督查考核計劃,對各部門工作開展情況定期進行通報,對工作推進力度大、工作成效明顯的縣區部門和個人按規定進行表彰獎勵,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